台灣人莊玉秋為了租屋,必須偽裝成標準的國語(日語)家庭,
因為房東要求租戶不能說台灣話。但是日子一久,
一家人憋不住那種不講母語的苦悶,
一不留神,母語突然脫口而出,被房東聽到了,令莊玉秋感到徬徨。
他不知道:應該改變自己去附和這種國語政策?
還是讓自己的家人盡情以母語交談,即使找不到房子也無所謂?
***
呂赫若本名呂石堆,曾赴東京學習聲樂,
返臺後加入《臺灣文學》參與編務,
並偕友組織「厚生演劇研究會」,致力於臺灣劇運。
作品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傾向,
對人民艱辛生活的真相、女性無奈的悲劇命運、
皇民化運動下臺灣人心靈的扭曲,表現出高度的關懷與同情。
呂赫若也是和楊逵一樣,在戰後未曾停止文學的腳步,
他在1946年已經能用中文寫小說,有〈戰爭的故事--改姓名〉、
〈戰爭的故事-一個獎〉、〈月光光-光復以前〉和〈冬夜〉四篇。
二二八事件後,呂赫若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,逃亡後突然消失,據傳被毒蛇咬傷而死。
這是篇嘲弄與批判了皇民化運動的文章,
也很寫實的紀錄當時日本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的情況。
此文小說產生的背景,也很寫實的紀錄當時日本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的情況。
是國民政府欲"立即"以中華文化取代日本文化,
作者在批判日本國語政策扭曲人性的同時,
也暗諷了國民政府在台推行的相同政策。
生活在富裕的現代,我們很難想像以前被殖民的處境,
從我奶奶口中說日本人(指警察)都很兇,
還會來檢查家裡的清潔、有無偷藏食物等等。
我相信當時很多台灣人也是受迫要受日本教育,
我的外公也會看日語報紙說日語,現實使然。
現在台灣還保存不少日式的建築與房舍,
還變得很夯,許多攝影人也很愛拍。
我的老家也有不少日式建築,雖然年代已久,
除了木造的房舍容易頹圮,石砌的建築尚稱完好,
不得不佩服日本當時在台的建設。
(當然日本人是別有用心啦~)
想著作者當時為文的心境,
我覺得就是守護台灣的心情,
不知現在多人政治人物有此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