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版社:聯經出版
坦白說讀到書中的內容時,我帶著些許震驚和恐懼。
居住在自由的台灣,"戰爭"和"難民"都是我難以想像的情境。
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,這地區始終動盪不安。
再加上宗教因素,使得原本的國土問題更顯複雜。
兩國爭地交戰造成的破壞與人民傷亡,如同在傷口上灑鹽,
留下一道道難以撫平的傷痕。
作者拉加.薛哈德,生長在一個原本生活富裕的律師家庭。
第二次大戰後(1948年)以色列立國,港市雅法落入猶太人的勢力範圍,
作者的家人們被迫離開家園逃至拉姆安拉躲避軍事衝突。
孰料猶太人發動戰爭,覬覦更大的領土,與故鄉一別竟成永遠。
作者的父親阿齊茲是位充滿鬥志的傑出律師。
經歷了巴勒斯坦人所謂的「大災難」(被迫離開所居之地),
周旋在政治與法律之間,使得他背負了叛徒、賣國賊的惡名。
但是他義無反顧,只因他深切的知道:
以巴衝突的解決之道在於和平的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。
這理想遠大的夢想如今看來是深具遠見,
只是真實世界的政經角力,使得和平之日遙不可及。
作者拉加也步上父親阿齊茲的後塵,
創立巴勒斯坦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權組織:Al-Haq.
以他的筆為刀槍,戳破阿拉伯國家與猶太人戰爭的假象,
寫下在佔領區處處遭刁難、不公不義的痛苦生活。
眼睜睜自己的土地被侵佔、人們被欺侮,拉加拒絕保持沈默。
如果沒有讀到這本拉加的回憶錄,
我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"動亂不堪"的刻板印象。
書中體現佔領區巴勒斯坦人對故鄉硬頸的態度,
不是對以色列人武力反抗,而是去面對日常生活微小的煩憂和阻撓。
她們的勇氣在於決定留下來固守家園,而不是含淚離開。
當然,還有許多不停在為巴勒斯坦福祉奔走的人權鬥士們,
令我深感敬佩,也慶幸自己生在自由的國度裡。
自由誠可貴,該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,好好愛台灣啊!